林黛玉六岁,母亲一病而终。贾母怜她无人依傍教育,便接她到自己身边。林黛玉九岁,冬底,父亲重病,贾琏送林黛玉到扬州探亲。次年九月初三,父亲病逝,归葬苏州。十一月下旬,林黛玉、贾琏回京,从此常住贾府。
林黛玉的一生可谓充满着传奇,经典的文学形象在世代读者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认为,形容林黛玉就三个词:多愁,孤高,薄命。
为何多愁?大家都知道林黛玉是出了名的多愁善感,动不动就流眼泪,其实这和她的经历有关。最著名的便是黛玉葬花的情节。其中《葬花吟》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作者曹雪芹借以塑造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林黛玉最怜惜花,觉得花落以后埋在土里最干净,她写了葬花词,以花比喻自己。
为何孤高?林黛玉出身于“清贵之家”,由于小时父母钟爱,比较任性。后因父母早丧,寄居贾府,孤苦伶仃。环境的龌龊势利,使她“自矜自重,小心戒备”,为保持自己纯洁的个性,她始终“孤高自许,目下无尘”,并且常以“比刀子还利害”的语言,揭露周围不合理的现象,因而被人看作是“刻薄”、“小心眼”。
出于她和贾宝玉一致的叛逆性格,她诅咒八股功名的虚伪。在贾府,只有自幼耳鬓厮磨的贾宝玉才是她唯一的知己。她和贾宝玉之间的真挚感情,成了她能在这个势利环境中生活下去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
为何薄命?林黛玉是出了名的药罐子,身体不好,加上心情也经常不好。凤姐王熙凤也说过黛玉是“美人灯儿,风吹吹就坏了”。林黛玉也曾自己说过自己:
“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个草木之人罢了。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你我虽为知己,但恐自不能久待;你纵为我知己,奈我薄命何!”。
无奈在封建礼教压迫下,林黛玉受尽“风刀霜剑严相逼”之苦,最后于贾宝玉、薛宝钗大婚之夜泪尽而逝。
林黛玉很是让人觉得遗憾和凄惨,也正是因为这一形象,而充分显露出了当时的人情社会。林黛玉,可怜的牺牲品,祈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