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天气预报当中我们经常能听到这样的描述:东北地区如何如何、华北地区如何如何、江淮地区如何如何、黄淮地区如何如何……那么这些所说的地区的叫法,是怎么来的呢?它们有没有明确的界线,具体包含哪些地理范围呢?
【首先明确第一点,就是这些叫法的由来】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后,旧中国政府对全国行政区域划分的很多方式方法已经不适合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需要。为了实现由新民主主义政权向社会主义政权顺利过渡,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对旧中国的行政区划进行大幅度的调整和改革。
经过通盘考虑,全国先后设立华北、东北、西北、华东、中南、西南六大行政区,简称大区。这六大区域中,华北由中央直辖,东北设人民政府,其他各大行政区设军政委员会。代表中央人民政府行使其区内各省、市的管辖权。
这一时间段开始于1949年4月,以东北9省暨当时的松江、嫩江、吉林、黑龙江、辽北、安东、辽宁、兴安、合江9省以及冀察热辽地区重新划分为辽东、辽西、吉林、松江、黑龙江、热河6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为标志。
这一时间段结束于1955年,以西康省被拆分,分别并入西藏、四川为标志。这一时间段,基本与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阶段,暨从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个阶段相吻合。
1952年,六大行政区进行微调,改设为行政委员会,仅作为中央的派出机构对地方政府进行监督,本身不再是一级地方政权。1954年,中央政府撤销六大行政委员会,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地区改由中央直辖,但是这一划分方式影响比较深远并且很多划分方式作为约定俗成的概念一直持续至今。
【其次我们再来介绍一下这六大分区的界线】
这六大分区诞生于新中国建立初期,因此势必与新中国的行政区划一同变动。但只有内蒙古自治区的区域变动影响到了华北、东北两大分区的划分,因此最初的华北、东北地区,与今天的华北、东北地区是不同的。其他省份的疆域变动都是在大区内部,因此不影响大区的划分范围。
从1949年到1954年,最初的东北地区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热河省、辽西省、辽东省、吉林省、松江省、黑龙江省。最初的华北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
1954年,随着绥远、察哈尔并入内蒙古自治区,热河省被辽宁、河北内蒙古拆分后,内蒙古自治区变成了横亘东西的狭长省级单位,因此被定义为华北地区。而随着热河省、松江省消失,辽西辽东合并为辽宁省,黑吉辽东北三省的叫法也正式定型,内蒙古自治区不再属于东北省份。
按说事情也就到此为止了。但是十多年后,变化又来了,这次的变化又是内蒙古自治区。1969年,受中苏关系影响,中央政府再次调整我国北疆行政区划。将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盟、旗、县划给东北三省,将内蒙古自治区西部的盟、旗、县划给宁夏、甘肃。
于是蒙东地区又成了东北的地盘,东北三省的面积再次扩大。我个人认为,这一版本的东北三省是最能从地理、民族、人文层面实现最优划分的版本。可惜只持续了不到10年。1978年,中苏关系缓和,我国的国际形势有了好转。于是上述从内蒙古自治区分出来的区、市、盟、旗、县,又物归原主。
从这之后,我国的各省疆域没有出现大的变化,此时虽然距离六大行政区划分已经过去了近30年,但是这个叫法依然被延续下来并沿用至今。
【如今的六大分区所包含的区域】
东北地区包含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华北地区包含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西省、内蒙古自治区。西南地区包括重庆市、四川省、贵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西北地区包括陕西省、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华东地区包括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台湾省。中南地区包括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
而上述大行政区内部还往往被划分出若干个小区域。比如华东地区黄河与淮河之间的区域被叫做黄淮,淮河与长江之间的区域被叫做江淮,长江中下游及南部地区被叫做江南。中南地区的河南、湖北、湖南被叫做华中,广东、广西、海南被称为华南。
但是因为我国地理幅员辽阔,每个省份之间山川地理人文风俗联系紧密,无法单凭一条线就将其进行严密的区域划分,因此每个区域相连接的地方,其实并不太好从人文层面进行区分。
比如山西省吕梁山以西的地市,其实与隔河相望的西北省份陕西省差异不大;被划为华东的山东省,其鲁西南地区与属于中南地区的河南省相差无异;内蒙古东部的三市一盟至今仍与东北三省关系紧密,这里的人也自称东北人;西北省份陕西的安康在人文层面居然属于西南;网上热议的所谓“淮海省”更是划在哪里都不合适……
因此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一个国家的行政区划不是简单的纸上谈兵,我们如今看似十分合理、习以为常的行政区划其本质上是涉及到政治、军事、农业、工业、人文等众多复杂层面的结合体。有了这些因素的通盘考虑,才有了如今的国家行政区划。而我国的行政区划也不是永远一成不变的,目前依旧有可调整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