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河南日报社财经全媒体中心记者 悦连城 大河财立方 记者 徐兵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规划提出,“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从粮食到食物,对河南而言,不仅是观念拓展,更是能力考验。
粮食生产是河南的一大优势,也是河南的一张王牌。统计数据显示,河南粮食总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00亿斤以上。有人曾打过一个比方:每10碗中国粮,就有一碗产自河南;每4个馒头,就有一个用的是河南面粉。
粮食大省的厚实家底,可见一斑。支撑这份家底的背后,是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升、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调整,以及万千农民日复一日的辛勤劳作。
同时也要看到,由于人均耕地面积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未来,仅靠传统方式,河南粮食的发展空间有限。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就必须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河南粮食要取得长足发展,不能只盯着初级农产品,跳出单一的口粮逻辑,才能以更广阔的视野,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
在河南,一批本土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正以不同方式回答农业现代化的时代命题。
比如牧原,近几年在合成生物、饲料蛋白替代、生物发酵等前沿领域落子布局,不断提高养殖效率、降低碳排放。其目标不只是“把猪养好”,而是构建一个基于生物科技的可持续养殖系统。
这种模式的本质,是把农业生产搬进工厂,从依赖自然转向设计生产。而这,正与规划中“发展农业工厂”“推进合成生物产业化”等要求高度契合。
从源头养殖、加工运输到品牌销售,双汇打造覆盖全国、面向全球的肉类供应网络;三全通过速冻技术让家庭饮食进入分分钟吃好饭的时代;好想你把红枣从土特产做成了养生品,在礼品经济的赛道上独树一帜。
立足农业,但从不止步传统。这些企业用实践表明:发展现代农业,绝不能在靠天吃饭的旧观念里打转转,而是要靠品牌、附加值、消费场景去打开市场。
今天的农业,特别是产业链绵长的新农业,越来越成为撬动地方经济的重要支点。
对河南而言,加快建设农业强省,必须改变惯性思维,把农业真正当成战略产业去规划、投资、服务。
推出更加精准高效的政策。农业补贴不能只补产量,也要补链条、强效益。要引导社会资本投向农业,不是靠简单奖励,而是靠机制和预期。
搅动农业人才这一池春水。农业强不强,关键看谁来种地、怎么种地。真正把新农人、新乡贤吸引进来、留下来、发展好,农业才能变成更有奔头的事业。
向科技要生产力。数字赋能耕耘者,种地才能从靠经验变成靠科技。在现代农业中,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生产链条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紧密配合,打开一二三产融合之路,才能不断拓展高质量发展的空间。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建设农业强国,大省要有大担当。河南,必须走在前列。
责编:陶纪燕 | 审核:李震 | 监审:古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