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期,美国政府单方面发起“关税战”,不但严重扰乱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也给我国外贸出口企业带来巨大挑战。外部不确定性骤增,国内企业该如何应对?人民日报发表评论员文章: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天塌不下来。近日,海报新闻记者分赴浙江义乌、山东临沂等地的外贸企业调查采访,看他们如何想办法、拓市场、找出路。
海报新闻首席记者 张海振 记者 杜郑敏 济南报道
“关税风暴既是挑战,更是重塑全球化产业格局的历史契机!”
面对今年4月以来美国政府单方面挑起的“关税战”,多位国际经贸领域专家向海报新闻记者表示,中美贸易摩擦进入高强度阶段,看似变局,实则变局中暗藏打开新局面的机遇。
在山东交通学院国际商学院院长孙龙看来,“关税战”对国内外贸企业的影响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成本激增压力、供应链风险、资金链压力。
具体来说,持续加码的关税大大增加了对美出口成本,价格优势减少,必然影响产品竞争力。“专做美国C端市场的商家,比如日用品、纺织品和服装等行业的企业,面临订单减少、成本增高、毛利率下滑的风险。”孙龙说。
供应链风险的加剧则主要体现在产能转移上。跨国供应链因关税成本或断供风险被迫调整,部分企业需将产能转移至东南亚地区,可能面临用工效率低、物流周期延长等问题。资金链压力更加直观,订单减少、利润缩水,若持续时间较长,部分中小企业可能被迫停工停产。
凡事不破则不立。面对重重风险,中国外贸企业当如何应对?
孙龙认为,美国政府加征关税虽然给我国部分出口企业带来“订单减少”“利润压缩”等冲击,但同时也是倒逼企业转型的发展机遇。通过布局多元化市场、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产业链协同和政策支持,外贸企业是可以在危机中实现转型升级的。
他提出,外贸企业一方面可从国产替代加速、技术突破入手,推动国产化率提升,强化出口转内销;对外,则应进一步优化区域化布局,开拓东盟、欧盟等多元市场,降低对美市场依赖,将单一市场风险变为多元市场优势。
山东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副院长王磊也认为,企业应加速拥抱 “全球朋友圈”,积极开拓新兴市场,以应对单一市场风险。同时重点提升产品附加值,优化供应链管理,在国际贸易合同中明确价格调整机制,进一步降低综合风险。

山东淄博,蓝帆医疗防护事业部副总经理刘大广向记者展示最新生产的出口医用手套,如今其主要出口增量来自新开拓的非美市场。
专家提出的企业应对策略与记者在实地采访中了解到的情况基本一致。近期,海报新闻记者连续深入多地外贸企业探访,从“世界小商品之都”义乌,到“中国物流之都”临沂,再到济南、淄博等地,大多数外贸企业已提前谋划或正在采取措施,通过强化供应链优势、出口转内销、“转舵”布局非美市场等手段,大大缓解了关税风暴带来的冲击。
应对“关税战”并非外贸企业独自战斗。除了企业层面的应对措施,王磊还提出,在政府层面,一方面可提供财政贴息、出口退税、降低相关税率等政策,一方面可进一步加强信息咨询、国际贸易法律援助等对企服务。在金融层面、行业层面也应进行综合考量,长远谋划,寻求更深刻的政策支持和结构性转型升级。
最新海关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山东省外贸进出口总值达8203.4亿元,同比增长5.9%。其中,出口4942.3亿元,在进出口主要国别(地区)总值中,一季度全省出口美国商品占比约11.5%。对比2024年、2023年同期来看,这一占比数据基本持平。
“11.5%的出口比重意味着美国是山东省的重要出口市场之一,但并非最大市场。”王磊表示,山东的出口市场趋于多元化,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程度相对较低。实际上,从对外贸易市场结构来说,山东省与国家层面的发展布局是一致的,近年来一直向更加多元化、均衡化的市场布局发展,单一市场的风险持续降低。

今年一季度,山东省出口美国商品占比约11.5%,与近三年同期数据基本持平。
“‘关税战’是短期冲击,但更是长期机遇。中国企业应以‘双链战略’(国内大循环+区域小循环)应对风险,同时加快向‘技术优势’转型,避免陷入‘成本陷阱’。”王磊认为,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关键节点,国内企业唯有以创新为矛、以韧性为盾,方能在关税风暴中率先破局,稳步向前,开辟新赛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