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天天开心、在爱里成长……”4月2日,在贵阳轨道交通1号线喷水池站,以“蓝丝带在行动——用善意点亮星空”为主题的公益倡导活动中,贵阳市民娄女士在“爱心寄语墙”上写下这一句对孤独症群体的祝福寄语。

当天,第十八个世界孤独症关注日,这场由贵州省残疾人联合会主办、贵州省康复医院承办的活动,以“蓝丝带”为情感纽带,通过地铁主题宣传、公益倡导、社会互动等形式,呼吁全社会关注孤独症群体,传递温暖与希望。

上午9点,贵阳轨道交通1号线、2号线各有一列“蓝丝带公益专列”从起始站同步发车。专列每一个座椅上,都摆放着“蓝丝带”主题宣传帆布袋,里面放置有孤独症关注日宣传海报一张、蓝丝带一条、孤独症孩子感谢信一封或贵州省康复医院致公众信。
一些乘客主动将蓝丝带佩戴起来,仔细阅读信件。乘客康女士是一位残疾儿童家属,她看完信件后通过媒体呼吁:“我们在关注关心关爱他们的同时,更应该平等对待他们,给他们更多融入社会的机会。”

跟随公益专列来到1号线喷水池站,可以看到一面深蓝主色调的“爱心寄语墙”,绘有繁星、丝带与“爱让星空蓝起来”的标语,吸引市民戴上蓝丝带,到寄语墙上写下祝福。
“活动主题色蓝色代表安宁、包容和希望,传达了对孤独症群体的理解和支持。”据贵州省康复医院党委书记杜飞鹏介绍,“蓝丝带不仅是一天的符号,更是持续行动的承诺。未来我们将持续推动孤独症患儿康复救助规范、全面实施,让支持触手可及。”

活动中,部分参与者表达了希望进一步了解孤独症知识的想法。为此,贵州省康复医院特聘专家尹训涛解答称,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会持续终生;“五不识别法”——“不看即交流时没有眼神对视、不应即与他说话时不回应、不指即不会指认物品、不语即语言能力低下、不当即刻板行为”,可帮助家长早期发现孩子异常。
“最早6月龄时就能够表现出异常,不听信偏方,尽早到正规机构诊断干预,才有可能能避免错过治疗窗口期。”尹训涛说,“孤独症孩子有权利上正规学校,我们不要歧视他们,要尊重他们,多关爱他们。通过组织活动,让这些孩子和家长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和认同感。”

“孤独症患者需要我们的理解与尊重。”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北京博爱医院神经系统理学疗法科副主任治疗师、贵州省康复医院挂职副院长刘海娟呼吁公众避免使用抽象语言与孤独症人士沟通,并尊重其自我调节行为(如捂耳朵或重复动作),“一个安静的环境和耐心的态度,比任何同情都更重要”。
文、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罗亮亮
编辑/李冰
二审/金艾
三审/李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