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1日,两位孤独症青年和他们各自的母亲一起准备从大理乘机去西安,出于之前的经验,他们在大理机场主动出示了医生的诊断证明,申请绿色通道,没想到等来的不是帮助,而是航司的拒载,理由是“影响客舱其他乘机旅客”。4月2日,一位自称东航服务质量督查的人员向他们道歉,称公司将启动调查,希望撤下网络曝光的帖子。然而到目前为止,事件还没有下文。

机场工作人员展示了微信“旅服登机群”内关于“机组通知拒载”的消息
两个家庭都有着丰富的旅行经历,此前在上海、杭州两地机场还体验过良好的绿色通道服务,因孤独症被拒载还是头一次。这让他们十分困惑,孤独症是什么危险性疾病吗?事实上,两位青年安静地等待安检,没有吵闹,没有过错,这个疾病也不在可拒绝乘机的疾病范围里,为什么航司不问青红皂白就拒载?在投诉和协商之后,他们签署免责协议,换乘了西藏航空的航班飞到西安,从西安回杭州的航班仍然是东航的,颇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次他们没再申请绿色通道,反而一切顺利。
很多人不知道孤独症的真正含义,把孤独症理解为“精神病”,把孤独症患者容易出现的刻板重复行为理解为“发疯”。其实,孤独症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社交沟通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行为,绝大多数孤独症患者不会主动伤害他人,他们更多是内向封闭、回避社交、对外界刺激比较敏感。实际上,作为一种“谱系障碍”,不同个体的表现差异也是巨大的,不能一概而论。如果非要强调极端情况、个别情况,那只能说,任何群体都存在极端、个别的风险概率。

网友评论
部分从业人员和公众缺乏对疾病的了解,想当然地将“不同”视为“危险”,不加区分,不做评估,甚至不见面、不沟通,全凭对一个疾病名称的想当然,就下了“影响其他旅客”的判断,只能说是颟顸且傲慢的。本应是为有特殊需求旅客提供便利的绿色通道,却成了特殊人群的“危险标签”;原本用来优化服务流程、保障权益的善意设计,反而在错误认知下异化为区别对待的标识——工作人员对特殊人群缺乏科学理解和理性认知,仅凭刻板印象和主观揣测,把帮助变成了防范,把无障碍变成了绊脚石,这让绿色通道服务暗含了歧视色彩。
“为了安全”不是一个无需举证的万能挡箭牌。中国民航局2015年出台的《残疾人航空运输管理办法》规定,残疾人与其他公民一样享有航空旅行的机会,除另有规定外,承运人不得因残疾人的残疾造成其外表或非自愿的举止可能对机组或其他旅客造成冒犯、烦扰或不便而拒绝运输具备乘机条件的残疾人。2023年实施的《无障碍环境建设法》,更是明确了残障人士的出行权利与无障碍原则。则东航自己的管理规定中,对机组有权拒绝承运不符合运输规定和不具备乘机条件的残疾或患病旅客,设立了严格的限制性条件。在这些条款中,这两位孤独症乘客和他们的家人,都不在被拒载的范围内。
退一万步说,航司即使担心安全,也应该是与当事人进行沟通、面对面评估后再做决定,即使决定拒载,也应该及时沟通、细致说明和主动帮助,而不是任由旅客在焦虑中等待,再抛出一个冷冰的通知。安全,不是冷漠的借口。
要减少此类“误会”,关键还是要制定更加明确、细致的特殊旅客服务规范,避免因概念模糊导致执行走样。同时,也应强化对航空公司和机场从业人员的培训,让他们真正理解特殊人群的需求与尊严,避免认知缺失和尊重缺失。只有当规则更清晰,态度更包容,服务更有温度,才能避免好心办坏事,让每一位乘客都能平等、安全、有尊严地踏上旅途。类似事件的讨论,也是全社会对特殊群体认知和态度的映照,是“无障碍理念”的又一次现实检验,让特殊群体感受到善意与尊重,不应依靠运气,而要成为公共服务的常态与底色。
掌上春城综合整理
来源:光明网、网友评论等
责编:谢春梅
编审:周晓雪
终审:周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