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张英 通讯员 高晨 姚华蓉/文图
3月26日清晨,郑州市第七十三中学(以下简称73中)的升旗台前,出现温暖一幕:郑州市经开区肖庄小学校长寄来了手写体感谢信,感谢八年级博明班赵语彤设计的非遗表情包,丰富了肖庄小学的校园文化墙。73中校长王磊授予赵语彤“德育先锋”奖状,鼓励她用心创作,让学校的非遗育人成果再度闪耀。

这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教育实践,见证着非遗传承在校园沃土中迸发的蓬勃生机。
一纸书信连双校:非遗表情包变身学校“友谊桥”
"赵语彤同学用才华与热情,为非遗传承播下希望种子。"肖庄小学校长赵丽在感谢信中写道。伴随这封带着温度的信件,赵丽还特意传来了一段感谢视频,由此也揭开了这段跨校合作的暖心故事:

今年3月,赵丽在社交媒体偶然发现了赵语彤创作的“黄河流域泥玩具表情包”,她瞬间被“社恐皮老虎”、“点赞泥泥狗”点萌态打动。经授权后,肖庄小学师生将泥玩具动态表情包转化为墙绘,打造出学校的非遗长廊。
信中特别提到,墙绘完成后肖庄小学出现了“蝴蝶效应”,学生对非遗的兴趣被点燃,主动探究起泥玩具背后的故事。

情真意切的感谢信和视频,让73中校长王磊深感欣慰,学校的育人成果被看见,孩子们的创造力被看见。
升旗台前的“高光时刻”:烫金证书镌刻少年匠心
升旗仪式上,校长王磊把烫金证书和奖品颁给赵语彤。接过证书的那一刻,操场响起欢呼声和经久不息的掌声。同学们都从这份沉甸甸的鼓励和肯定中,体会到传承文化的责任与担当。
这个13岁,自称为“I人”的内向女孩,在突如其来的惊喜面前,有点“慌了神儿”。但熟悉她的老师们都知道,这是她应得的奖励:去年暑假,她以非遗展厅陈列品为原型,创作出一套泥玩具表情包。每个表情背后,都是4-5帧的原创手绘稿;课堂上,赵语彤认真完成“泥咕咕之‘四季祥瑞’"手工绘本,从创意、绘画到装帧,每一道工序她都精益求精。
科技力量赋能传承:“10后”解锁非遗“新玩法”

颁奖礼的热烈氛围犹在,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孟俊峰老师已带着新的研究和思考走进 73 中非遗馆。作为中国艺术研究院非遗研究方向的专业学者,他提出了在这里建设“中学+高校的非遗 AI 实验室”的构想。
在此之前,七八年级的学生们已经尝试将 3D 扫描建模应用于宋代磨合罗的传承和再现中;将AI 用在泥玩具的动图、表情包的设计中。这一系列探索,不仅展现了 10 后学生对非遗传承的独特视角与创新精神,更是 73 中紧跟时代步伐,践行创新育人理念的生动体现。

正如校长王磊所说:“当教育遇见非遗,最好的传承不是供在展柜里,而是活在孩子们的手掌心!要让每个孩子都能在非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文化自信。”

专业非遗馆开在校园、学术专家和传承人“非遗双师”进课堂、“上新”小学校园文化墙……73中的特色非遗育人模式和育人成果一次次“出圈”。传统文化被孩子们应用在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情境中,黄河流域泥玩具在线上线下“火”起来。孩子们用“10后”的方式重新诠释非遗,文化传承也在这里有了双向奔赴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