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老王支书的“枇杷行”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01:25:00    

春末夏初,瓜果飘香。4月24日,记者走进贵州省兴仁市马马崖镇九盘村,万亩枇杷喜迎丰收,金黄饱满的果实挂满枝头,果农们正忙着采摘、分拣,抢“鲜”供应市场。

“你能看到这么多枇杷,那都得感谢老支书。”正忙着交易的果农王伟说,村民丰收增收的背后,离不开这位老支书的辛苦付出。

老支书名叫王春立,今年六十多岁的他精神矍铄,带着群众足足干了30年才退下来的他仍干劲十足,村里人都尊称他为“老王支书”。

王春立采收枇杷 唐波 摄

九盘村坐落于北盘江畔,是黔西南州喀斯特地貌较为显著的地区之一。长期以来,受石漠化影响,土壤贫瘠,遇到干旱年份,甚至出现“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窘境,许多农户不得不靠外出务工增加经济收入。

“耕地少得可怜,都是石头里面夹着土,要靠土地赚钱不可能!”说起过去的九盘村,王春立深深地叹了口气,“大家刨土旮旯、搞坡改梯种点玉米,能吃饱饭就谢天谢地了。”王春立说,老百姓大部分的收入,多是举家外出务工得来。

“春节能见人,年后家家空。”王春立回忆道。

王春立的枇杷种植始于2014年。那年他从镇里打听到,有一个“珠防工程”项目在邻镇实施不下去,上级部门正在想办法进行调整。“他们整不下去,不如我们来!”王春立向镇领导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还拍着胸脯保证完成任务。

他没想到的是,困难接踵而来。

第一件事就是种什么的问题,干部思想不统一,老百姓也不积极。王春立说,自1989年到2014年间,樱桃、水蜜桃、香蕉、柑橘……他自己都试种过了,为此还曾经欠过有关部门的扶持款2万多元。

经过深入分析当地气候地理特点、多方外出考察调研和学习后,在农业专家的建议下,王春立决定引进五星枇杷,引导农户发展枇杷种植。

2014年,跑到项目的老支书开心地回村开展宣传枇杷产业,白天带着干部到各组播放枇杷种植的宣传视频,晚上挨家挨户交心谈心作动员。然而,群众难以接受这个“稀罕物”,还提出了很多一时难以回答的问题:

“以前发展的那些产业好多都死火了,这个也失败了怎么办?”

“枇杷哪儿都有,种出来卖给谁啊?”

“大家都没有技术,怎么种得好?”

“你都快退休了,以后怎么办?”

面对乡亲们七嘴八舌的提问,王春立心里着急,却也无法一一解答。只是他心里知道,九盘村想要发展,不能再犹豫了。“大家相信我,先种上试试,如果最后不挣钱,我个人按玉米的价格赔偿!”他又向群众拍着胸脯保证,并决定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自己率先栽种。

王春立向记者展示他种植的枇杷 唐波 摄

“当时下这样的决定,也是有赌的成分。”王春立回忆说,以前失败让群众失去信心,但也积累了许多的种植经验,“发展枇杷种植的海拔、气候条件这些都成熟,市场需求也大,应该能成。”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老支书带头种下第一棵五星枇杷,村干部、亲朋好友也逐渐发动起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当年的九盘村就种植了第一批近2000亩的枇杷“试验田”。

枇杷种下去了,后续管护一点都不能大意。王春立像看护孩子一样看护着这2000亩枇杷树,找来专家现场指导种植技术、收看新闻了解相关政策、未雨绸缪修建蓄水池……

2015年,王春立离开了工作30年的村“两委”班子,“卸任不卸责,继续干。”他直接在自己的一百多亩枇杷园盘下废旧的电站工房,住在枇杷园里,实时观测枇杷的生长。

转眼到了2019年,第一批种植的枇杷树迎来盛产期,“那几年枇杷行情红火,第一批人都赚到钱了,有些人隔几天就要去银行存一次钱。”老支书对记者嘿嘿一笑,“我种的3000多棵树,就收入40万多元!”

枇杷的效益有这么好?原来,九盘村平均海拔在600米至800米之间,光照充足,是典型的沿江低热河谷气候,为枇杷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使得这里的枇杷成熟早、口感好,既能“抢”早上市场,还因品质上乘深受市场欢迎‌。

看到别人成功了,群众终于相信枇杷也能在荒山上开花结果,纷纷提出要扩大种植规模。随后的几年间,九盘村枇杷以每年约2000亩的面积逐渐扩大。2023年,九盘村发展枇杷种植1.6万亩。

九盘村万亩枇杷种植基地 唐波 摄

规模化的种植需要充足的灌溉水源,为了解决灌溉问题,历任的地方政府和村“两委”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着手修建蓄水池,铺设供水管道,形成“五纵一横”的灌溉体系,管道总长30余公里,在浇灌覆盖面上实现纵横延伸,同时利用山坡陡峭的地势,采取“山顶引流+山腰拦水”的蓄水模式,保障了旱季灌溉水源供给;挑选土质薄弱、岩石多的地段挖设排水沟,将水流引入小型蓄水池,实现蓄水排水一体化融合,保障了灌溉水源的“来处”。

同时,九盘村还邀请企业、专业技术人员前来进行种植、管护等经验分享,老支书还将枇杷园发展成省级的家庭农场,成为指导群众种植、现场教学核心产业园。

随着产业短板的不断补齐,枇杷产量上来了,品质提升了,九盘村的枇杷也慢慢地打响了名声,来自四川、湖南、浙江和重庆等地的大量客商进村收购枇杷,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采摘。

近年来,老支书和村干部们乘胜追击,依托万亩枇杷园,谋划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经济,让产地变成了市场,村里还发展有农家乐,收入显著增加。2024年年底,九盘村枇杷盛产面积7000亩,产值逾1400万元,老支书的“枇杷行”成效逐渐明显。

如今,看着村旁16800亩的五星枇杷,老支书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随着儿子王清山接过村支书的接力棒,成为新的“领头羊”,老支书一家为九盘村发展继续奋斗。谈及下一步打算,王清山说,“产业起来了,接下来要进一步提升乡村居住环境,要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丽乡村,让老百姓的生活好上加好,日子甜上加甜。”

采访手记

树挪死,人挪活,只要有信心,荒山能生金。曾经石漠化的大山既是阻碍九盘村发展的劣势,也可以是助推九盘村发展的优势。在地方党委政府和一代代党员干部的不断探索下、规模化种植枇杷、解决灌溉问题,后续推动农旅结合发展乡村经济……九盘村没有望荒山而兴叹,而是因地制宜,从劣势中找到优势,摸索出了一条山区乡村发展的路子。

如今的九盘村,新一届的村“两委”班子正以乡村治理为抓手,进一步提升乡村居住环境,为乡村振兴持续赋能。随着六安高速花江大桥开通,桥旅融合的发展,九盘村未来可期。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唐波

编辑 段源兴

二审 张恒 宋洁

三审 陈俎宇

相关文章
  • 老王支书的“枇杷行”

    春末夏初,瓜果飘香。4月24日,记者走进贵州省兴仁市马马崖镇九盘村,万亩枇杷喜迎丰收,金黄饱满的果实挂满枝头,果农们正忙着采摘、分拣,抢“鲜”供应市场。“你能看到这么多枇杷,那都得感谢老支书。”正忙着交易的果农王伟说,村民丰收增收的背后,离不开这位老支书的辛苦付出。老支书名叫王春立,今年六十多岁的他

  • 贵阳:村容焕新激活村旅“新经济”

    近年来,贵阳市大力推进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厕、治风的农村“五治”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当地农村人居环境大幅改善,公共基础设施基本完备,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在此基础上,贵阳各地因势利导,盘活乡村闲置农房,巧借生态和民族文化优势,催生了一批民宿、康养、避暑等旅居新业态,村集体经济和农民收入逐年增长

  • 厅驻新龙帮扶团队开展监测户慰问工作

    【来源:四川省农业农村厅_工作动态】为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切实提升监测户生活质量,4月22日,农业农村厅驻新龙村帮扶团队唐金国、伍文丹和朱志彬三人开展“暖心帮扶”慰问走访行动,通过物质援助、精神关怀与长效保障相结合的方式,为厅省直定点帮扶的德巴、麦坝村监测户群众送去温暖与希望。慰问过程中,团队不仅

  • 福建永定:标语墙上读初心 服务三农践于行

    近日,永定瑞狮村镇银行组织部分党员走进永定区湖坑镇奥杳村红军标语纪念馆,开展“追寻红色印记·传承革命精神”主题党日活动。通过实地参观革命旧址、沉浸式学习红色历史,党员们将红色精神转化为服务“三农”的实际行动。奥杳村作为中央苏区红色标语第一村,现存38条红军标语及宣传画,最早可追溯至1928年。在讲解

  • 新疆沙雅县举办职业技能大赛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吴铎思 通讯员 王水江4月22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沙雅县2025年“红船杯”职业技能大赛在阿克苏地区沙雅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举办,通过以赛促学、以赛促教的方式,全面展示职业教育成果。4月22日,开幕式现场。王水江摄当日,在阿克苏地区沙雅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大赛现场,参赛选手精神饱满,纷

  • 7年跑出7.3万多份订单,一名脑瘫女骑手的“摇晃人生”

    原标题:浙江杭州脑瘫女骑手文景7年跑出7.3万多份订单,努力撑起自己和家人的生活“就算摇摇晃晃,我也可以晃出自己的人生”(以普通人的平凡书写不平凡的人生)‍‍文景在取餐。于诗奇摄(人民视觉)中午用餐高峰,浙江杭州街头车水马龙,穿梭在楼宇间,外卖员们行色匆匆。身穿黄色工服、戴着头盔,女骑手文景走路摇摇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