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春山,到田坝。
和风染绿,花开的声音,满村的茶香。
田坝之美,美在乡村“五子登科”:票子、房子、车子、脑子,圈子。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田坝美,美在“票子”腰包鼓。
坐在自家接待客商的茶室里,54岁的陈其辉泡上一杯新茶,笑脸相迎递给客人,他的心情如同茶杯里的茶叶一样热气跳跃。
正是春茶上市的黄金季节,这些日子他家每天卖出去的新茶毛收入有1万多元。自从投资400万元开了茶叶加工厂,每年生产春茶0.5吨、夏秋茶70八吨,一年下来全家纯收入超过40万元。
“今年春茶受天气影响,产量有所下降,但价格也随行情上涨。”陈其辉笑了笑,“我这样的款式,只算得上村里的一般角色。”

茶叶是田坝的“钱袋子”,土地是田坝的“命根子”。山林间、田坝上、坡岗岭、房前屋后,除了路和菜地就是茶,山的那边山的这边,绿波荡漾,简直就是茶的海洋。在凤冈县永安镇田坝社区,这个拥有60个村民组2351户10689人口的村子,茶园面积2.8万亩,人均种茶2.6亩多,亩均收入8000元,仅茶叶一项全社区收入超过2亿元,已然跻身“全国特色产业亿元村”行列。
在田坝,几乎家家户户种茶,小的卖茶青,大的当老板,各有各的道。这些年,茶农们建厂房增设备,纷纷“鸟枪换炮”,专家说这里的茶叶工厂可与江浙媲美。到目前,田坝有茶叶加工厂83家,规范化茶叶加工作坊不计其数。茶兴村庄旺,工厂、茶庄、餐饮、民宿、商店,星星点点如繁花盛开。
在田坝,四季皆绿皆茶。这个昔日缺水缺粮的贫穷“干烧地”,“水路不通走旱路”,二十余年坚持走“茶道”念“茶经”,在党和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如今成为远近闻名的富饶“金银山”。
田坝美,美在“房子”村宜居。
青山黛绿,茶园成行,公路串连,黔北民居散落其间,整个村庄就像一座大花园。林中茶,茶中林,茶茶林林,花树相间,绿的叶,白的房,红的花,村面人面春风笑,生态乡村尽淋漓。穿行其间,这里俨然是景区。
站在九堡十三湾放眼望,茶叶行行复行行如五线谱随田野起伏,松柏林如峰,桂花树如伞,阳春三月的樱花树树绽放,粉红色的朵朵花儿,连同春天的鸟鸣,灵动村庄如诗如画,打卡拍照的游客,只是阳光中的背景。这里,已成为全国三十座最美茶园之一。

宜居的田坝,生态文明步履铿锵。森林覆盖率高达95%,绿色生机盎然,村庄色彩缤纷,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满满自豪感。这里的机井、水库、山塘、人工湖、产业路、观光道、网络通信构成村庄“一观、二闻、三采、四炒、五品、六膳、七娱、八购、九学、十住”体验式风景,让游客畅游茶海,醉在茶乡,乐在其中。先后获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贵州最美茶乡的田坝,成为国家AAAA级景区“茶海之心”的核心。田坝,这个黔北传统的普通村落,奔跑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而今渐变成新时代的美丽村镇模样。
田坝之美,美在“车子”出行畅。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陈氏茶庄村民陈江,正与客人一边喝茶一边交流。他家的庭院门口,停放着外地来的各式各样小轿车。
一边开厂卖茶,一边办民宿接客,经营茶叶、茶庄已经多年,他从普通茶农当上了村里有点名气的茶老板。
从他家门口到村子的每一条乡村公路,车子往来方便畅通。村子里,200公里的公路村连组、组连户,可闭合循环。到茶园忙生产开三轮车,买餐厅食材开小货车,出远门开小轿车,一家人的时光在“车轮”间四季轮回,幸福的日子滚滚向前。

徜徉于田坝村庄,不时遇见来来往往的车子,采茶的村民开着红色电三轮突突突在乡村路上奔跑,收茶的客商开着轿车在村子里转,卖城里商品的商贩开着面包车沿村喇叭吆喝,远道而来的客人开着私家车看乡愁风景。
田坝的“车子”多,来田坝的“车子”更多,假日间外来车达两三百辆。一位村民告诉记者,村里人家大都有车子,不少人家同时有农用车、面包车或小轿车,下田间劳作往往开着三轮车。这里的乡间劳作,几乎不见传统现象的人工式“肩挑背驮”。
田坝之美,美在“脑子”勤思变。
春风拂面,心境怡然。春天的仙人岭山上,阳光洒浴茶林,广场上陈列着的茶圣陆羽等茶文化景观栩栩如生,林间步道穿越景区,观光车空中俯瞰,游客漫步来来往往。这里是凤冈县有名的森林康养基地。这样的康养基地,田坝就有3个。
与其它所不同的是,这片曾经的荒山,从开山种茶到培育茶旅一体,再升级为今天的森林康养,引入“茶禅瑜伽”表演,举办祭茶大典活动,成为凤冈县茶海之心景区的一大亮点。这,得益于当地企业从种茶、产茶、卖茶、茶庄、茶旅、康养一路创新的观念之变,历经市场的拼搏和沉淀,与时俱进抓住发展机遇探索前行。
一棵“小”茶树,结出“大”智慧。田坝人从当初的小农意识简单种茶到市场思维规模发展产业化,从原始的家庭式“锅儿炒茶”小打小闹到现代化加工厂批量生产,从挑着茶叶走街串巷吆喝卖茶到创立品牌走出大山全国卖茶甚至出口国外,从传统线下开店到信息网络线上拓宽销售,从妇女“围着锅边转”男人“田土种庄稼”到女人“在家管茶庄”男人“外出闯市场”的家庭细化分工,这一不断改变的发展过程,其实也是田坝人“脑子”思变的过程。

田坝因茶而兴,田坝人因茶而“智”。他们从传统意义的农民向着“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转变,成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典型代表。在这里,种茶能手、加工技师、市场经纪人比比皆是,各有所长,分工协作,一大批“专家型”职业化茶农引领、带动、影响着越来越多的人迈向茶产业发展的快车道。
从曾经的贫穷到今天的幸福,田坝人的观念在变。幸福除靠奋斗还得靠智慧加持。在这里,人们珍视茶产业的来之不易,时时保持忧患意识。为保护茶的品质,不施化肥施生物肥甚而“以草治草”“以茶树养茶树”,保护土壤优良化成为自觉行为。为保护“舌尖”上的安全,这里茶的种植人们深明“宁要草安宁也不要草胺膦”的道理,田间防虫不打农药而推广太阳能杀虫灯,茶叶加工不烧煤炭而普遍使用天然气,这里是看不见炊烟的村庄。在项目扶持、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利益联结等加持下,人们合力抱团向心前行。在这里,以“茶”为核心,以“锌硒”为特色,从基地建设、产品加工、品牌打造发展绿色、有机高端茶叶,把生态安全理念融入茶产业全过程,顺应现代文明发展趋势,追赶食品健康安全潮流,环保、安全、有机理念深入人心。
“腰包鼓”不忘“脑袋富”。田坝社区是全国文明村镇、全国小康示范村、省“五好”基层党组织、省级“民主法治示范村”。这里变“拜佛求神”而“拜师学艺”成时尚,人们参加茶科技培训、外出考察取经、参加比茶大赛兴趣浓,讲的是如何掌握种茶制茶强本领,茶余饭后谈的是互学互帮如何共同致富。这里民风淳朴,村庄祥和,不比“好吃懒做”“等靠要”,一门心思创业比勤快比致富,男的女的精于汗水经营好日子,老的少的闲时提着茶篓到茶园采茶妥妥地换取“养老金”和“上学费”,重视教育送孩子进城读书成为彼此间的共鸣。
田坝之美,美在“圈子”向远方。
茶园连着家园,家园连着茶厂,茶厂连着市场,田坝人渴望诗与远方。造访田坝的每一家茶企,总会遇上一批又一批的村外客人纷至沓来。零星买茶的,联盟批发茶的,短游或长度假的,山外的客人喜爱往这大山深处涌。田坝人的“朋友圈”在“指尖”上不断延伸,“茶海之心”这片“茶浪”一圈又一圈拍打远方,山村便多了人气添了财气。每年,来田坝的客人在10万人次之上。
这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电话、微信、电商、线上商城、直播带货,将这个小山村与山外的世界紧紧相连。这些日子,村落里的茶人将加工的茶叶,通过物流发往山外,让远方的客人第一时间喝上田坝春茶,品茗田坝春天的气息。
随意走访茶村人家,随处可闻茶香弥漫。大大小小的老板,在长长短短的电话声中,在微信收款码的轻铃声中,茶香便飘向远方。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一枚茶叶一叶金,时间宝贵,田坝人赶着春天跑,好一个“忙”字了得!

这是一个“圈”的时代。田坝人的心很“小”,小到每产一叶茶力求精心精细精致。田坝人的心很“大”,大到想把山里的茶叶卖到全世界。
这是田坝人的信心和底气。田坝茶叶企业和产品屡获全省全国荣誉,凤冈锌硒茶在各类评比中获得奖项91个,其中田坝就有50余个,“贵州绿茶”十佳示范门店、十佳品牌企业、十佳最具影响力企业、斗茶赛茶王等名号声名鹊起,无一不唱响田坝好声音。从山村走向省城,从贵州走向北京、上海、山东、江苏、浙江、广东、四川、重庆等全国各地乃至国外,不断拓展“圈层”的田坝,“圈子”越扩越大。田坝人说,“种得好”还得“卖得好”。
春天的季节是田坝的季节。茶叶“指尖”舞蹈,茶香机器声响,进山出山“双行记”,满村尽带茶飘香。
好一个田坝,好一个“五子登科”!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王其伦
编辑 吴浩宇
二审 蒋洪飞
三审 唐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