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吴朝香 何丽娜 杨茜 刘千/文 实习生 邹琳琦/制图

肿瘤防治,科普先行。
日常生活中哪些行为习惯容易让人中招癌症?身上不痛不痒不会得癌症?……关于癌症防治的科学知识,很多人并不了解,甚至还会被一些谣言带偏。2024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潮新闻·钱江晚报联合浙江省抗癌协会、浙江省癌症基金会、浙江省癌症中心共同推出“共潮抗癌大型科普行动”,同时成立共潮抗癌科普专家智库,以科普的力量传播战癌科学理念,消除癌症误区。
2025年4月15日至21日为第31个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共潮抗癌科普专家智库也迎来扩容升级:20位来自省内多个地市多家大型医院的肝胆胰、胸外、血液等肿瘤领域的医学专家将加入智库成为第二批特聘专家,进一步壮大共潮抗癌公益行动的科普力量。
潮新闻将搭载技术赋能、场景重构,携手共潮抗癌智库特聘专家,将优质健康科普内容推向流量高地。本次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期间,我们将依托浙报集团融媒众创空间,借助其全天候、全场景的创作环境,运用最新智能技术手段,由智库专家领衔,推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共潮抗癌最新系列直播。

智库专家覆盖全省各地市,为患者破除信息壁垒
此次扩容升级的共潮抗癌科普专家智库,覆盖杭州、宁波、温州、台州、绍兴等省内各地市,期冀依托他们的力量延伸肿瘤防治科普宣传的触角,全省联动,深入基层。
如何能科学地做好癌症的预防和治疗?共潮抗癌科普专家智库的专家们从各自专业领域给出真知灼见。
浙江省抗癌协会乳腺癌专委会候任主委、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乳腺外科主任陈益定说,情绪状态和乳腺健康息息相关。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下,会导致激素紊乱,易诱发乳腺增生、结节等良性病变。
在浙江省肿瘤医院肝胆胰胃内科主任应杰儿看来,预防肿瘤最关键的是要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戒烟戒酒,控制体重,合理运动。如果已经确诊肿瘤,在治疗上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有些患者会太消极,有些又太过激。”应杰儿举了两个例子:一位肝癌患者,病灶3厘米大小,完全有手术机会,但坚持保守治疗;还有些患者,比较晚期,需要先转化治疗,但一定要先手术。“肿瘤治疗讲求规范合理,这样才能延长生存期。因此,科普宣教非常重要,大家有足够的了解,才能认可科学的治疗方式。”
宁波市第二医院副院长、胃肠外科主任医师郑祺表示,加入共潮抗癌科普专家智库后,将以多元形式推动公众防癌抗癌意识的提升。“早期胃癌患者可通过内镜下胃粘膜剥离术(ESD)根治,保留完整的胃功能;中晚期患者有放化疗、靶向、免疫治疗等可以选择,这些信息都需要通过持续的科普去破除信息壁垒,帮助患者和家属建立科学的抗癌观,积极治疗。”
在肺癌防治上,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心胸外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翁贤武有自己的心得,“目前已经形成‘筛查-早诊-管理’为核心的链条,还充分利用大数据平台,形成区域肺癌风险预警模型,更利于肺癌的精准治疗。”
用生活语言,帮患者厘清抗癌误区
如何做好肿瘤防控科普,专家们也各有“法宝”。
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院长、胃肠外科专家张威在临床观察发现,患者及家属经常有三大认知误区:忽视便血等早期症状,延误治疗时机;认为“手术切除即根治”,术后拒绝辅助化疗致复发风险倍增;治疗极端化,或迷信偏方,或盲目追求靶向药物加重负担。
“我们团队始终以‘早筛早治’为肿瘤防控核心,结合中西医优势优化全程管理,根据人群特点分层分类开展科普教育。”
“你看我们家邻居,也在积极治疗,吃了很多苦,头发也掉光了,结果人还是走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肿瘤放化疗科主任陈锦飞经常听到患者如此诉说,但他始终坚定地认为,接受正规治疗的患者总会比拒绝的患者预后好。“三甲医院的医护人员有义务将科普做到日常百姓身边,不仅长期坚持,面对不同人群,科普的内容也要有所区别。”
陈锦飞说,在温州区域,一旦发现肿瘤,很多患者飞去北京、上海就医,舟车劳顿不说,经济压力也不小。“要让患者留下,必须让团队变得更优秀。我们还要培养一支专业科普宣讲团,进一步提高大家防癌抗癌的认知。”
西湖大学医学院附属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吴山院区(杭州市肿瘤医院)副院长、胸部肿瘤专家夏冰在临床中经常接触到一些患者或家属,在肿瘤防控上存在的常见误区,“最主要是认知上的偏差所导致的盲目恐慌或治疗不足。所以,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来提高普通大众对于肿瘤科普的重视。”
夏冰表示,临床医生需要从受众的思维出发,将专业术语转化为生活语言传递给社会,赋予公众科学抗癌的勇气和智慧。
接下来,潮新闻·钱江晚报将继续携手共潮抗癌科普专家智库的大咖们,持续以科普直播、公益义诊、深度故事等多种方式,做好肿瘤防控知识的普及,多媒体、全方位地传播肿瘤防治的科学理念,提高公众科学抗癌素养,为健康中国加码助力。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