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门发布《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提出“全面推进智能化,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教育数字化和人工智能赋能带来的教育变革,将给青少年的学习与创新带来丰富的资源、多元的工具、愉悦的学习生态,从而更好地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动力与创新活力。
营造青少年学习与创新的新生态,是培育时代新人的关键举措。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有助于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以德育铸魂、智育增慧、体育强身、美育润心、劳育固本,推动他们在德、智、体、美、劳多维度实现均衡成长,塑造健全人格;有助于提升青少年的科学精神与人工智能素养,通过开设前沿科技课程、搭建创新实践平台,使其掌握未来社会所需的核心竞争力,成为科技浪潮中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主体;有助于厚植青少年的家国情怀,以红色教育、社会实践为纽带,引导青少年将个人成长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在服务社会、奉献人民的过程中涵养为国为民的宏大格局;有助于强化青少年的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在传承与创新中筑牢精神根基,成长为既有国际视野又深植本土文化基因的新时代栋梁;有助于激发青少年探索与创新的内在动机,通过创意引导和激励,营造包容试错的轻松和谐学习环境,让好奇心与求知欲转化为持续创新的动力;有助于夯实青少年学习与实践的能力基础,以项目式学习、跨学科研究为路径,系统锤炼其解决实际问题的才干,为未来发展优化青少年、中国未来一代的核心竞争力。
优化青少年学习与创新的新生态是一个系统工程,一些变革和提升不可避免。教育理念要从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摒弃以分数为单一导向的评价体系,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培育,将品德塑造、创新思维、实践能力等纳入教育核心目标;教育模式要从同质化教育转变为个性化教育,精准识别每个学生的兴趣特长、认知风格与发展潜力,通过分层教学、走班制、定制化学习,满足差异化学习需求;教学方法要从满堂灌转变为自主式、项目式、探究式、合作式等多样化方法,以问题驱动、任务导向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引导学生在团队协作、实践探索中实现知识内化与能力提升;教育空间要从局限的学校和教室转变为覆盖学校教室内外、社区、企业、大自然等更广阔的空间,整合科技馆、博物馆、研学基地等社会资源,构建开放多元的学习场景,让学习突破物理边界,真正实现“处处能学、时时可学”,全方位赋能青少年的成长与创新。
(作者系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教授 熊璋)
来源: 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