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沈阳4月16日电(记者高爽)“汤圆!”伴着救助人员史洪悦的呼唤,一只趴在水池边的西太平洋斑海豹扭着圆滚滚的身子回头看去。
“‘汤圆’是农历正月十五被救助的斑海豹幼崽,当时体重仅有8.5公斤,远低于同日龄斑海豹体重。我们期盼它能追上体重、恢复健康,就起名叫‘汤圆’。”史洪悦说。

刚被救助时的“汤圆”。新华社发
25岁的史洪悦是沈阳农业大学兽医专业硕士研究生,今年2月,她来到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所属辽宁省海洋水产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海科院”)实习,与救助团队一起承担照料、野化斑海豹幼崽等工作。
每年,都会有一些野外繁殖的斑海豹幼崽因随破碎海冰飘走、被海风吹到岸上等缘故与母亲走散,失去庇护的它们生存概率极低。
2025年年初到现在,海科院共救助了5只斑海豹幼崽,被接收时体重最低、体质最差的就是“汤圆”。经过救助人员精心照料,“汤圆”身体状况逐渐好转,进食从最初被动喝鱼浆到自主吃鱼块,如今已能捕鱼;身上易吸水的胎毛渐渐褪去,露出带着灰黑色斑点、防水性强的毛发。记者采访时,它的体重达到近38公斤,居5只斑海豹之首。

“汤圆”近期照片。新华社记者 高爽 摄
但救助人员的心并未就此放下。“断奶褪胎毛是第一关,我们的终极愿望是斑海豹拥有独立生存能力,并回到真正的家——大海。”海科院海洋珍稀动物保护研究室主任田甲申说,为了实现这个愿望,斑海豹需要通过一项项野化训练、健康评估关卡。
体重达到25公斤以上,能追踪和捕捉活猎物,具备游泳、潜水、陆上运动能力,无听觉或视觉功能性障碍、无外伤……救助人员手中“待放归斑海豹核查标准表”每画上一个对号,便标志着它们离回归大海又近了一步。
为减少人类干扰,除了必要的喂食、喂药、打扫等环节,救助人员大多通过监控远程观察小斑海豹。“放归前,我们会进行抽血化验。经检测,今年救助的5只斑海豹幼崽的血液指标已与健康个体一致。”海科院助理研究员王震说。

4月10日,救助人员对斑海豹幼崽开展抽血化验工作。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从“皮包骨”到“幸福肥”,“汤圆”的故事是众多被救助斑海豹幼崽命运转折的缩影。
西太平洋斑海豹作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是唯一能在我国海域进行繁殖的鳍足类海洋哺乳动物。根据遗传学和生态学研究,辽东湾繁殖区的斑海豹与世界其他繁殖区的斑海豹缺乏遗传基因交流、存在生殖隔离,因此对其幼崽的救助意义重大。
1992年起,海科院便作为主要成员单位参与斑海豹救助工作,至今已有数百只斑海豹从这里重新出发、回到大海。“放归前,我们会在斑海豹颈部下方贴一个重量约110克的信标,只要上面的天线露出水面,卫星就能监测到它所在位置。”田甲申说,目前已对50余只斑海豹幼崽进行了信标跟踪,采集到的数据对研究西太平洋斑海豹洄游规律很有裨益。

2024年4月16日,被放归的西太平洋斑海豹在大连市旅顺口区附近海域活动,一只斑海豹(右一)身上的信标露出水面。新华社记者 潘昱龙 摄
如今,5只斑海豹幼崽成长速度已回归正常水平,预计下月放归大海。
走出海科院,海浪拍击岸礁的声音从不远处传来,田甲申指着几百米开外的大海说,“大海才是斑海豹永远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