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一双布鞋,70年后重回故里 ——抗美援朝烈士武同考的故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6 08:40:00    

大象新闻记者 张松涛 通讯员 张卫华

3月30日9时,南乐县烈士陵园的晨雾尚未散尽,松柏在微风中轻晃。

庄严的国歌声响彻整座陵园,伴随着五星红旗迎风摇曳,志愿者曹瑞涛双手捧着一个被红布包裹着的玻璃箱,缓步走到武改印面前,郑重地将遗物交还给烈士后人。一阵微风拂过,红布掀开一角,一双布面泛黄、鞋底磨损的布鞋静静躺在透明展盒中——鞋底针脚细密,鞋面线痕交错,像是被岁月撕开的伤口,镌刻着那些战火纷飞的斑驳记忆。这双鞋是由武同考的母亲亲手缝制,后武同考转赠予他当时的指导员徐邦礼。

徐邦礼,1950年11月跟随部队入朝作战,1951年8月负伤回国。战斗中他荣获二级战斗英雄称号,所在连队荣获集体一等功。70年后,徐邦礼郑重委托老战友孙广付、房来廷、杨培善,后又转托战友曹家麟之孙曹瑞涛,将这双他珍藏了70年的布鞋,送还给了烈士后人。武改印手捧遗物,眼眶含泪,双手微微颤抖。这场特殊的仪式,不仅是一次遗物的归还,更揭开了尘封多年的战场记忆——关于牺牲、承诺与漫长的寻找和等待。

终生遗憾

——武同考没能与邻居同回

(杨培善给少先队员们讲述长津湖战役历史)

“那年是我经历过最冷的冬天,长津湖的雪有半人高,气温达到零下40多摄氏度。”仪式上,95岁志愿军老兵房来廷拖着年迈的声音,缓缓讲述着1950年到1951年之间发生在长津湖畔的经历,“我们77师是从山里的小路穿过去的,78师是从湖西面穿过去的,山很陡……”触目惊心的回忆仿佛又把人拉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月。彼时的朝鲜战场,物资极度匮乏。一双布鞋或许能多换一条命。徐邦礼曾穿着这双布鞋拼杀于战场,而武同考却在后来的敌机轰炸中牺牲,年仅29岁。

据曾与武同考并肩作战的邻居回忆,他们一起离开家乡,一起奔赴战场。但后来只有邻居回来了,武同考没有回来。长津湖战役期间,在华川阻击战中,武同考给前线战士送饭时,遭遇美军飞机轰炸。邻居眼睁睁看着武同考倒在眼前:“救不了,也带不回来。”

武改印说,奶奶直到离世,也没能等到儿子回家。武同考是武改印的二伯,武改印却从未见过武同考。关于武同考唯一存在过的痕迹,就是家里仅存的一张革命烈士证书。在奶奶和邻居的讲述中,他对武同考有一个模糊的印象。武同考,1922年出生于南乐县元村镇操守村,1947年参军,经历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1951年4月,时为中国人民志愿军20军58师172团1营6连炊事员的武同考牺牲于朝鲜战场。

巨大欣喜

——英雄遗物荣归故里

多年来,从武改印的奶奶到父亲、再到儿子武瑞峰,武家人一直有一个心愿,希望能迎回武同考的遗骸,让烈士得以落叶归根。然而武同考没有留下任何遗讯和遗物,安葬的具体位置也无从知晓。每每看到电视里播放志愿军遗骸归国的新闻,武改印总是怀着期盼的心情,却始终没看到名单里出现“武同考”这个名字。

(烈士遗物 武同考送给徐邦礼的布鞋)

三年前,武瑞峰把寻找烈士的信息告诉了濮阳风铃寻亲团队等志愿者团队。曹瑞涛在志愿军寻亲服务团、志愿军老兵帮扶计划提供的众多线索中,发现老英雄徐邦礼与武同考同属一个部队。在得知烈士家属寻亲后,徐邦礼郑重嘱托山东抗美援朝老兵孙广付、房来廷、杨培善、曹家麟、曹瑞涛等人,希望将这双鞋从北京送回武同考的家乡濮阳,让他的亲人有个念想。

(曹瑞涛将烈士遗物送还给武改印)

今年3月,濮阳风铃寻亲团队等志愿者团队积极策划多方协调,在征得参与方同意后,终于铺好了这条烈士遗物的“返乡路”。曹瑞涛受托护送烈士遗物回家,房来廷、杨培善两位抗美援朝老兵一起来到了捐赠现场。

“徐邦礼老英雄回忆,当时作战条件很差,冰天雪地,自己的脚受伤了,武同考曾送给他一双布鞋,徐邦礼保存了70多年,而今这双鞋又回到烈士故里。”曹瑞涛说,“这双鞋代表了烈士的寄托,代表了深厚的战友情和母子情。”

数十年的日夜期盼,几代人的辛苦找寻,终于在这一刻得到了告慰。这双曾经陪伴过武同考和徐邦礼的布鞋,记载着长津湖畔的足迹,承载着岁月与感情的沉淀,回到了它的起点——濮阳。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仿佛亲人重回家乡,好似烈士荣归故里。

深度思考

——谁才是最可爱的人

武改印双手接过遗物,嘴角微微抽动:“二大伯,70多年了,您终于回来了。我们来接您了!”

老英雄房来廷带来了在朝鲜战场上缴获的美军战利品,这是足以让他骄傲一生的战绩。在老英雄杨培善的腰间,也挂着一个布袋,取出里面的东西,是一个白瓷茶缸,清晰地印着一行字——赠最可爱的人。

仪式现场,观礼的人们庄严肃穆,退伍军人腰背笔挺,志愿者心怀敬仰,少先队员围坐在两位老者身边,听他们讲述英雄的故事。“现在的幸福来之不易,来之不易……”老英雄杨培善缓缓地抒发着心中的感慨。

仪式结束了,武改印将布鞋交予南乐县烈士陵园纪念馆收藏。临别时,已近晌午,阳光在地上投下每个人厚重的身影,如同一桩心事终于落地。武改印看着陈列在纪念馆里的布鞋,轻声说道:“走了70多年才到家,您辛苦了,明年清明再来看您吧!”

风吹过树梢,发出簌簌的声音,仿佛有人在轻声应答。

记者手记:一双布鞋跋涉70年光阴,跨越硝烟与和平,终于重回故土。针脚间凝结着母亲的不舍、战友的托付和四代人的守望。当泛黄的布鞋静静躺在纪念馆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战士的足迹,更是一个民族对英雄的集体致敬。历史不会忘记,那双穿越战火与时光的布鞋,正以最朴素的姿态诉说着:忠魂归处是故乡。

审核:张松涛

相关文章
  • 一双布鞋,70年后重回故里 ——抗美援朝烈士武同考的故事

    大象新闻记者 张松涛 通讯员 张卫华3月30日9时,南乐县烈士陵园的晨雾尚未散尽,松柏在微风中轻晃。庄严的国歌声响彻整座陵园,伴随着五星红旗迎风摇曳,志愿者曹瑞涛双手捧着一个被红布包裹着的玻璃箱,缓步走到武改印面前,郑重地将遗物交还给烈士后人。一阵微风拂过,红布掀开一角,一双布面泛黄、鞋底磨损的布鞋

  • 志在冲天——纪念抗战航空英烈

    在重庆空军抗战纪念园,168名抗战航空英烈长眠于此。今年是抗战胜利80周年,清明节前,英雄们的墓碑被志愿者整理干净。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献上的花圈和花束,缅怀那些保家卫国流血牺牲的英雄们。记者:于晓苏新华社音视频部制作

  • 山河不忘英雄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祭扫英烈见闻

    “这杯酒是替大伯敬的,家里一切都好,大家很想您……”在沈阳抗美援朝烈士陵园,烈士英名墙上“孙世安”烈士的名字下,从山东烟台赶来的孙胜德一边倒酒,一边默默诉说家人的思念。“自从知道这里能找到二伯的名字,我一直想来看看,”孙胜德说,“二伯孙世安1953年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他葬在朝鲜,来这里看到他的名字

  • 从“无名”到“有名” 8位在韩志愿军烈士身份确认

    今天(4日),记者从退役军人事务部获悉,在韩中国人民志愿军烈士遗骸鉴定有了新进展,8位志愿军烈士得以确认身份,从“无名”到“有名”,从“回国”到“回家”。最新确认身份的8位志愿军烈士分别是曹允昌、徐思元、陈淑彬、奚根祥、方金耀、章志明、廖天良、尹述勤,均牺牲在1953年停战协定签订前夕的江原道铁原郡

  • 习语|“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今日清明,跟着总书记,一起缅怀先辈,致敬英雄。

  • “亲爱的jiù jiu,你是一位大英xióng”

    “亲爱的jiù jiu,你好我是你的外shēng女,今年8岁了……虽然我从来没有见过你但妈妈经常给我讲你的故事我知道你是一位大英xióng”清明前夕云南德宏户拉边境派出所民警甘玉琴带着女儿来到烈士陵园为她的哥哥——缉毒英雄甘祖荣烈士扫墓8岁的外甥女在墓碑前给素未谋面的舅舅念了她写的一封信这封信虽语气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