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厦门人保留了在清明节扫墓后食用薄饼的风俗习惯。 陈立新 摄
清明节是中国唯一一个以“二十四节气”命名的传统节日,同时也融合了寒食节和上巳节两大节日习俗。厦门的清明节除了祭祖和扫墓,还有一些民间习俗,如吃薄饼、喝雄黄酒,提前在门口插艾草,扫墓后到郊外放风筝、荡秋千等。
福建省闽南文化研究会荣誉指导、文史专家彭一万介绍,清明节也叫“三月节”或“三日节”。传说郑成功在厦时,满怀反清复明的愿望,看到清明节“清”字在“明”字之前,心中不满,便下令把“清明节”改成“三月节”或“三日节”。
清明节主要活动是祭祖和扫墓。据《厦门志》记载:“清明,各祭其先。”清明节前后十天都是百姓扫墓的日子。扫墓时,要先把墓旁的杂草清理干净,之后才能点香点烛,敬献供品,同时要烧金银纸,并且用红朱笔把墓碑上的字描红,表达后人对先人的敬重和怀念。台湾的祭祖扫墓活动是从大陆传过去的,有些台胞在祭拜的时候还面向大陆,以感恩先祖,激励子孙奋斗创业。有些祖墓在大陆的,也会经常回来祭扫。
扫墓后,百姓会到郊外放风筝、荡秋千,“妇人亦出郊外踏青”。在封建社会时期,女性很难出门,清明扫墓便是到郊外游玩的最好时机,她们会采花戴于头上以表吉利之意。清明时节恰逢杜鹃花开,因此杜鹃花也可当作祭品。在闽南地区,妇女还会把榕树枝叶别在头上,寓意驱离不祥之气。
厦门市闽南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吴伟栋介绍,清明节除了扫墓祭祖、敬门神、踏青赏花、喝雄黄酒等传统习俗外,沿海地区的渔民还会祭拜妈祖。厦门人会提前在门口插艾草来驱除蚊蝇、驱毒除瘟,并开始为端午节赛龙舟、包粽子等活动做准备。
厦门人保留了在清明节扫墓后食用薄饼的风俗习惯。薄饼是闽南地区不经油炸的传统春卷,在清明节逐渐兼并寒食节的过程中,厦门人吃薄饼,乃是对清明吃“寒食”的承袭流转。此外,清明时节也是植树造林的好时机,可以美化环境,让空气更加清新。
来源:厦门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