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皮文章网 手机版
当前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中国债券成国际资产避险新选项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6 02:26:00    

本报记者 秦玉芳 广州报道

增持高流动性的中债资产,正在成为国际资本避险配置的重要趋势。

关税战冲击下,美债信用减弱,外资开始纷纷撤离美债市场。与此同时,中债行情转牛,10年中债利率已逼近1.6%关口。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披露的数据,2025年以来,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规模和新增境外机构主体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数量增幅均呈现扩大趋势,整体持债总量也突破4.5万亿元。

市场人士分析认为,美联储加息进入尾声,美元及美债走弱趋势基本确定,相比之下关税博弈期间中国经济韧性凸显,人民币汇率走强,中美利差倒挂收窄,使得中债资产避险及收益价值优势凸显,对国际避险资金的吸引力大幅增强。

外资配置中债动力渐强

2025年以来,境外机构持续增持中债,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同业存单等成为境外投资者配置中债资产的热门选择。

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披露数据,截至2025年3月末,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4.35万亿元,约占银行间债券市场总托管量的2.7%,共有1163家境外机构主体入市,3月新增5家境外机构主体进入银行间债券市场。

从券种来看,外资机构对中国国债配置积极性更高。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披露的数据显示,境外机构主要持有国债规模从1月末的2.02万亿元增至3月末的2.06万亿元,占境外机构在中央结算公司债券托管规模比重上升至70.71%。

整体来看,境外机构持有中债规模实现快速增长。中国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4月15日,境外机构进入中国债券市场的数量已超过1160家,涵盖了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权类机构和商业类机构,持有债券总量达到4.5万亿元,较2024年年末增加2700多亿元。

从产品层面来看,外资机构也在积极布局债券型产品,加码对中债资产的配置。Wind数据显示,2025年1月份以来,包括贝莱德、摩根、宏利、施罗德等6家境外机构全资或控股基金公司新成立了24只债券型投资产品,涵盖中长期纯债、混合一级债基、混合二级债基、被动指数型债基等多个细分类型。

中国银行(601988.SH)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赵廷辰认为,境外机构持续增持中国债券类资产,充分印证我国债券市场国际吸引力显著增强。这一趋势的形成主要源于两方面因素:一是近年来我国债券市场不断开放,通过“债券通”机制优化、“互换通”产品创新等举措,加速推动债券市场基础设施与全球接轨,并重点深化与中东、拉美、欧洲及非洲等新兴合作区域的互联互通,为国际投资者构建了更高效的参与渠道。二是近三年来,随着市场利率下行,中债总全价指数持续上升,债市投资保持良好收益率,对境外投资者吸引力增强。

华安证券(600909.SH)在研报中进一步指出,境外机构买债与中美利差高度相关,背后反映的是在中美债券性价比变化下,国外配置型资金的投资偏好变化。虽然近期中美利差仍深度倒挂,但外资买债已经渐强数月,主要是汇率因素。从最终测算的收益结果来看,外资投资国债的收益自2023年下半年开始明显高于投资美债,主要原因在于美元兑人民币到期持续下行,而人民币贬值压力加大。

西班牙对外银行香港分行亚洲首席经济学家夏乐表示,考虑汇率对冲后的实际收益率仍具吸引力。以一年期国债为例,当前对冲汇率风险后的美元投资者可获得约4.5%的收益率水平,这在全球低利率环境中具有比较优势。

此外,国际资金避险情绪的继续升高,也是近期主导外资增配中债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赵廷辰看来,由于经济和货币政策周期的差异,据测算2024年中国债市与全球其他主要债券市场投资收益率相关性较低,这一独特属性对于帮助全球投资者分散资产配置风险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在当前美国股债汇资产波动性增大背景下显得尤其具有吸引力。

上海交通大学中国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表示,此次“对等关税”超出市场预期,且其不符合市场逻辑的政治操作及海湖庄园协议等事件引发市场对美债偿付意愿的质疑,导致美元信用体系面临结构性挑战,加剧了资本逃离美元资产寻找相对安全“避风港”的意愿。

国信证券(002736.SZ)研报显示,4月初美债遭遇历史性抛售。美债利率先升后降,近两周录得上行,期限利差大幅走阔。尽管短期风险收敛,但长期滞胀与债务压力仍威胁美元霸权根基,全球金融秩序重构趋势难以逆转,预计美债仍将高波动。

“相比之下,中国经济经过这几年的深度调整,经济基本面已基本稳定,尤其此次关税战中,中国经济的抗压弹性给国际资本更大的信心。因此,当前环境下,中国债市正在成为国际避险资产的新选项。”刘晓春说。

在夏乐看来,人民币资产与其他主要资产类别的相关性较低,有助于国际投资者优化投资组合风险收益结构。特别是在当前美股、美债、美元“三杀”的市场环境下,人民币资产的避险属性进一步凸显。

奥优国际董事长张玥也表示,从实际收益率和避险属性来看,中债资产对境外投资者具有较高的吸引力。由于全球经济增长的不确定性增加,投资者更倾向于投资稳定、风险较低的资产,而中债作为中国政府发行的债券,其信用等级较高,风险较低,能够为投资者提供稳定的收益。

外资配置比例将逐步提升

从配置偏好来看,中端期限、高流动性的中债资产更受境外投资者青睐。

华安证券在研报中指出,2025年以来,外资的配债风格为“卖短端、买中端、做长端波段”。对于3年—5年期限国债而言,外资稳定增配,年初至今共净买入1449亿元;而对于10年期国债,外资通常做波段交易,其单日净买入与卖出在20亿元以内。

夏乐认为,当前外资配置中债更倾向于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及同业存单等低风险品种,信用债参与度低,且安全性与流动性优势的中端债券更受青睐。

经济学家新金融专家余丰慧也表示,随着市场的开放和技术的发展,境外投资者利用创新工具如债券通进行交易的趋势也在增加,这将为外资进入中国市场提供更多便利。

市场分析人士普遍认为,后期随着中美市场的形势变化,境外投资者对中债配置的需求或将持续提升。在夏乐看来,自特朗普政府推行具有高度不确定性的政策以来,国际投资者在全球资产配置中更加注重多元化布局。中国债券市场作为全球重要但此前被低配的市场,正逐步成为外资“正常化配置”的目标,这一趋势正在持续强化。

夏乐强调,短期来看,美元资产波动可能导致外资配置中债资产节奏会有波动,但中长期而言,随着中国债券纳入全球指数权重提升、资本账户开放深化,预计外资配置比例将逐步向新兴市场平均水平(15%—20%)靠拢。

张玥认为,随着外资配置中债比例逐步提升,将进一步丰富中债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和稳定性,同时也有利于推动中债市场的国际化程度。

余丰慧也表示,从中长期来看,外资配置的增加将有助于提升中债市场的流动性和稳定性,促进市场机制的完善。更多的外资流入也将促使市场参与者更加多元化,并推动国内金融机构提高服务水平和风险管理能力,以适应国际标准。

刘晓春还指出,随着境外投资者对中债资产配置的不断增加,资本项下人民币需求将快速增长,与经常账户顺差形成汇率支撑双引擎。同时,若债券供给能同步扩容,可形成“外资流入—供给增加—市场深化”的良性互动。

在此背景下,如何完善机制建设、进一步吸引境外投资者,越来越受市场关注。中国人民银行此前强调,下一步将继续坚定不移推进中国债券市场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拓展境内外债券市场互联互通,持续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更多境外投资者特别是长期投资者投资我国债券市场。

在赵廷辰看来,吸引更多境外长期投资者投资我国债券市场,有利于债市平稳健康发展。2024年来我国债市一定程度上出现资金过度投资现象,中国人民银行曾多次提示债市风险。我国欢迎坚持价值投资理念、愿意长期持有中国债券的海外资金来华投资,但对于试图快进快出、投机炒作的境外资金则要引起警惕,做好相关风险防范是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中的必修课。

张玥也表示,要吸引长期投资者投资中债市场,需要进一步优化交易机制,提高市场透明度,加强信息披露和沟通,降低投资者的交易成本等。此外,还需要加强与境外投资者的沟通和服务,提高投资者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夏乐指出,加速评级体系改革与衍生品市场开放,从根本上提升市场定价效率,是吸引长期投资者投资、提升中债市场外资配置比例的重要突破口。当前境外投资者对信用债市场的参与度较低,主要是国内债券评级普遍虚高,导致信用债风险定价失真,制约外资参与高收益债市场。仍需推进信用评级体系改革,建立与国际接轨的评级标准,增强评级结果的市场公信力。

相关文章
  • 中国债券成国际资产避险新选项

    本报记者 秦玉芳 广州报道增持高流动性的中债资产,正在成为国际资本避险配置的重要趋势。关税战冲击下,美债信用减弱,外资开始纷纷撤离美债市场。与此同时,中债行情转牛,10年中债利率已逼近1.6%关口。根据中国人民银行披露的数据,2025年以来,境外机构持有银行间市场债券规模和新增境外机构主体进入银行间

  • 服务业扩大开放“提速加力” 155项试点聚焦电信、金融等领域

    本报记者 孟庆伟 北京报道“在当前全球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加剧的背景下,中国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试点,有序扩大自主开放和单边开放,是我们做好自己的事、为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和稳定性的实际行动。”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凌激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的一番话,既点明了服务业扩大开放的重要意义,也展现了

  • “非洲之王”的突围之路

    受益于新兴市场手机消费力而快速成长的“非洲之王”传音,未能延续“神话”,在2024年突然“泯然众人”。最新财报显示,传音控股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687.15亿元,同比增长10.31%;归母净利润55.49亿元,同比微增0.22%。而让传音真正“上桌”全球手机厂商Top5的2023年,传音营收增速3

  • 金价风云突变:机构落袋为安,“倒车接人”还是“到站下车”

    近日,随着金价坐上过山车,黄金走到了多头和空头“针锋相对”的关键阶段。一季度,基金经理、基民纷纷拥抱黄金资产,增持力量显著。当金价屡创新高之际,担心“追高”的观点屡屡出现,一些重仓黄金资产的基金经理已选择落袋为安。(中国证券报)

  • 光模块“三剑客”业绩爆发股价却大跌 行业十字路口如何破局?

    2024年,光模块行业在AI算力狂潮的推动下迎来业绩爆发,但资本市场却给出了截然相反的回应。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光模块“三剑客”——新易盛(300502.SZ)、中际旭创(300308.SZ)、天孚通信(300394.SZ)均交出了高速增长的财报:新易盛净利润同比飙升312%,中际旭创营收

  • 确认了!开始大裁员!

    央视新闻消息,美国国务卿鲁比奥22日宣布美国务院将实施全面重组计划。鲁比奥表示,目前的国务院机构臃肿、官僚主义盛行,已无法履行其基本外交使命。鲁比奥称,这项全面重组计划将带领国务院“迈入21世纪”。该计划将整合区域职能提升效率,裁撤冗余机构,终止“与美国核心国家利益不一致”的项目。据媒体报道,美国务

热门文章
最新文章